教育的路上,习惯是核心。父母良好的教育习惯,是养成好孩子的基石。 ——萨姐 作者:吴漾 “亲爱的,这个暑假‘活’得可还好?” 前天晚上11点多,闺蜜给我发来这条消息。 老母亲心照不宣。 暑假不是“假”,而是“劫”。 渡过了,也要脱层皮;渡不过,每天在“吼与吼”之间徘徊。 早晨,喊破了喉咙,不起床;晚上,说哑了嗓子,不睡。 白天,写作业2小时,写作业5分钟,不是喝水,就是拉屎。 玩起来不要命,学起来要人命。 闺蜜说:“我们小时候,父母也没怎么管,照样学习长大,现在的孩子可真难教。” 其实,孩子始终是孩子,不同的是父母。 康德曾说过:“所谓自由,不是随心所欲,而是自我主宰。” 不能自我主宰的孩子,是很难从“他律”走向“自律”的。 孩子不自律,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。 尤其是下面6个教育习惯,几乎每天都在发生。 01 习惯一:是“陪着”,还是“伴着” 前段时间,河南的7岁男孩小曹,在网上火了,并且得到了人民日报的点赞。 去年的小曹,还是个奶呼呼的小胖子,爸爸决定带儿子跑步。 一年下来,小曹也从“3公里40分钟”,实现了“3公里15分钟”的提速,“小胖子”变成了“阳光小男孩”。 爸爸表示,在此期间,孩子有过哭闹、想过放弃,最终,在他的陪伴下都完成了。 看过这样一句话:每天高质量的陪伴,半小时远胜于一天。 然而,并不是每个孩子,都如小曹这般幸运,能得到父母真正的陪伴。 有的父母,身在孩子旁,心在手机里(工作上); 有的父母,只是名副其实的“衣食父母”。 父母的世界,是安身立命;而孩子的世界,只有父母。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行为,都在无声的呼喊父母的关注。 孩子是否能从“他律”走向“自律”,高质量的陪伴,是第一道关。 陪伴在质,不在量。 哪怕每天抽出10分钟,对孩子全身心的灌注,一年下来,孩子也能集齐一整“桶”的爱,去滋养他们的信心与坚定、专注与果敢。 02 习惯二:是“安排”,还是“商量” 前两年暑假,我都会提前打听,给孩子报一些培训班,大多都会挑一些我认为对未来、对学习有益的课程。 然而,不仅效果不太理想,而且冲突不断。 有了这几年“出钱出力不讨好”的经历,今年我决定“躺平”,先让他自己拿出想法。 没想到,正好与我想的不谋而合,我再三确认、带他试课,再报名。 接近2个月下来,几乎没让我操什么心。 自然,也有沮丧、耍赖、喊累的时候,不过,相对于我强加给他的,他能更快的回到正规。 有位作家曾说过: “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,有的是在脊椎骨上,有的是在神经上,有的是在道德上、感受上。然而最强烈的、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的尊严上。” 感受到尊重,是一个人行动力的源头。 不是孩子不自律,而是缺乏自律的动力。 把孩子当成成年人一样尊重,让他参与到家庭、生活的管理中来,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,形成自我负责的闭环,而不是“我为你好”、“我安排你做”的填鸭。 03 习惯三:是“说道理”,还是“重行为” “跟你说了多少次,用完的东西归回原处”;“学习不好的孩子,也没有好未来”;“能不能不要再磨磨蹭蹭了”...... 是不是时常感觉:孩子越大越难教,很多小事,说了无数次,他们既不听,也不做,就像故意跟你做对。 其实,不是的。 这是我们的“说教行为”陷入了“超限效应”。 在人的心理上,如果受到过多、过强,或时间过长的外部刺激,便很容易产生本能的逆反。 道理很简单,如果仅仅用“说教”,就能影响一个人,那么,便不会有那么多教育冲突了。 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,用“做”代替“说”。 需要掌握的原则是: 我们心甘情愿做的事,便用行动做给孩子看; 我们不愿做的事,便用“结果”让孩子去体会“后果”。 随处丢弃的玩具,下次再玩时,自然是找不到的; 磨磨蹭蹭上学迟到,自然要遭到老师的“处罚”...... 彼时,再用简单的道理与耐心的理解,让孩子体会到“自律”的好处。 04 习惯四:是“权威式奖励”,还是“平等式激发” 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?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,也习惯用这一招: “把这3页写完,就让你看30分钟电视”;“再读5分钟书,妈妈就带你出去玩”“坚持一周叠被子,奖励你10块钱”...... 毫无疑问,孩子也是“勇夫”中的一员。 被“物质奖励”喂大的孩子,看似自律听话,实则,孩子的内在动机,正在被“物质的欲望”和“权威的施予”逐渐吞噬。 自律不是一种结果,而是一种热爱。 真正的自律,也不是靠逼或哄,而是激发内在动力。 真正能持久、快乐学习的孩子,往往是找到了学习的乐趣,而非被物质所吸引。 真正生活习惯良好的孩子,是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安全感与满足感,而非为了得到某样物品。 类似“物质奖励”的快餐式教育,不过是父母偷的懒。 一个孩子,长大成人,需要十几年;教育好一个孩子,也没有捷径可走。 05 习惯5:是“一口吃个胖子”,还是“循序渐进” 在家长圈,一直流行着这句话: 学霸不可怕,就怕学霸过暑假。 意思是说,大多数孩子都在玩的时候,学霸已经在变道超车了。 其实,真正让学霸超车的,从来不是某个暑假,而是持之以恒的坚持。 因此,许多父母因焦虑,不能忍受孩子丝毫的松懈: 一次考试不行,便人生崩塌一般的责骂孩子; 一次无意犯错,便仿佛人生毁掉一般指责...... 亦或是: 用学习填充了孩子所有的时间,稍微的松懈,便焦虑暴躁。 想要孩子自律,父母先要领悟什么是“自律”。 长期紧绷的皮筋,迟早会断;一直消耗的精力,迟早会枯竭。 自律从来都不是苦行僧似的坚持,而是一点点精进的自我掌控力。 不仅是想做到什么就做到什么,更是不能做什么就不做什么。 一个优秀的孩子,一定是学习、娱乐、休息、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合体。 06 习惯6:是“教一套做一套”,还是“以身作则”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张照片: 妈妈带孩子坐地铁,妈妈捧着一本书,孩子也捧着一本书。 想要传递的道理很简单: 有什么样的父母,就有什么样的孩子。 父母的言行,就是孩子的参照。 父母若不自律,是很难培养出自律的孩子的。 不妨观察一下: 不爱看书的父母,孩子自然也是手机不离; 生活颓废的父母,孩子基本也提不起精神; 正如有一个故事中说的那样: 原件出了问题,修改影印版是无用的。 想要孩子懂得控制情绪,父母先要做到情绪稳定; 想要孩子认识读书有用,父母先让孩子看到读书有用; 想要孩子早睡早起,父母先要做到作息规律。 诚然,自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 甚至有人说,真正的自律,是反人性的。 的确如此。 人的本性是:趋易避难、趋利避害。 想要做到自律,便要克服人性中的及时满足、及时行乐。 若已经成年的父母都做不到,孩子是很难做到的。 07 人生充满了焦虑; 人生充满了问题。 这是常态,无人能破。 唯有“自律”能与之和谐相处。 教育的路上,习惯是核心。 父母良好的教育习惯,是养成好孩子的基石。 好的人生,没有捷径。 好的教育,也没有。 从习惯做起,帮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,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的财富。 海外充值 ![]() |
1
![]() 鲜花 |
1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业界动态|屯溪百科网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请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