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免实名域名 https://www.gnamemi.com/ 点击上方蓝字▲关注“十点读书”,享受美好生活 肠道经常不舒服?感觉消化吸收变不好? 5月5日中午11:30,来雅君直播间 和我们一起用益生菌,打开肠道养生的新方式 前几天,央行发布了2023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,一举被顶上热搜。 数据显示:2023年第一季度个人存款增加9.9万亿元。 这是什么概念? 2022年全年,我国新增的个人存款也就17.84万亿元,今年只用了3个月,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。 本以为,最近朋友圈都在到处旅游,生活开始热闹起来了,但实际是: 越来越多的人把钱包捂得更紧了。 说好的报复性消费没见到,“报复性存钱”倒先来了。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,经历了这几年,大家已经习惯了“时刻保持危机意识”。 大家变得越来越爱存钱了。 十点君最近也想明白了几个道理,特别想跟你们分享。 这几年我和大家一样,也有很强的危机感。 钱不好赚,事不好做,在生活的漩涡里苦苦挣扎。 但前两天,我和一个朋友聊到过去三年的“风险教育”时,他说: “即使没有疫情,行业巨变包括裁员危机,这是任何时代都会发生的事情。对于每一位需要养家糊口的普通人来说,他们永远都要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。” 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。 确实,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,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潮流和恐慌。 很多时候,我们刚刚以为自己快要稳定下来了,生活立马会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。 一位二胎妈妈分享过自己的故事。 她的老公,十几年来一直供职于一家服装公司,工作收入说不上高,但挺安稳的。 夫妻俩考虑孩子要上学了,想买一套学区房,就和朋友借了150W,又贷款250W。 结果去年刚买完房子,今年老公的公司就因为受到直播和短视频的冲击,宣布倒闭了。 “如果故事止步于此,那也就算了,只是暂时失业一段时期,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。” 可惜的是,生活永远不会按我们想要的方式进行。 因为年纪大了,她的老公一连几个月投的简历都石沉大海,两个人手上的余钱很快见底,几乎到了借钱还贷的地步。 这件事给我的感触非常深刻。 平心而论,这几年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风险和变故。 一次行业巨变,就可能让你陷入失业危机; 一次降薪裁员,就可能掏空你的存款; 如果身上还背着贷款,分分钟会陷入断供的窘境。 当时代的巨浪扑面而来时,我们其实没有太多的选择和退路。 除了让手上有足够的现金流,我们没有任何捷径可言。 就像叔本华说的: “如若一个人拥有一笔独立的财产,他应当将其视作堡垒,用来对抗许多可能会遭遇的恶事和不幸。” 存钱,已经不仅是经济独立的前提条件,更是给未来存下的底气。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,为未来前行带来一份笃定的动力。 这几天,微博另一则帖子的讨论度也很高。 博主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同事,月薪1万,却住在城中村里的小房间里,公共厨卫,每月房租只要500块, 每天下班去超市捡漏买低价菜,没有社交没有娱乐。 一年下来,攒了11万。 博主不理解,但同事的回答却简单又深刻: “账户的数字,就是我安全感的全部。” 帖子发出后,有网友顿时不淡定了,甚至开始嘲讽: “这种存款,哪怕存到千万我也不羡慕,生活完全失去意义,白来世界一趟。” 诸如此类。 但夹缝中有一条留言,却让我印象深刻: “说没有意义、丧失生活质量的那些人,千万别到时候没钱了,想起人家管人家借钱哦。 别问我咋知道的,我就是那个总被人借钱的人,因为我特能攒钱,可是我辛苦攒的是为了预防不测,不是为了要借你。” 是啊,辛苦大半辈子,谁不想过好好享受一下生活? 可现实是,如果生活风平浪静还好,一旦有任何意外发生,你就会发现,生活中需要用钱去填补的窟窿实在太多。 一个朋友,他爸去年年底被查出心脏病,必须要做心脏支架。 支架有国产和进口之分,国产相对便宜,进口的虽然贵,但是更贴合血管,安全性更高。 朋友毫不犹豫地选了进口支架,现在术后恢复情况也很好。 他很感慨:“还好这些年存了点钱,要不然我爸年纪这么大了,连给他选择好一点的治疗都做不到,一定会后悔一辈子。” 这就是现实。 人到中年,上有老下有小、还贷、就业、疾病……各方面的压力,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,压在自己身上。 当你面对各种花销带来的生活压力,你就会明白: 兜里有存款,永远是一个家庭最坚实的庇护。 有钱,你就不会在父母生病躺在病床上时,砸锅卖铁,也凑不出那10万块医疗费; 有钱,你就不用在遇到困难时跟谁低声下气,听着电话那头“惋惜”“不好意思”“最近忙啊”“最近手头紧啊”。 我们从来不会宣扬“钱是万能的”。 但在命运的翻云覆雨面前,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: 当你的积蓄越多,遇到的危机就越少。 哪怕不能改变你的命运,但能在关键时刻帮你渡过难关,甚至挽救一个家庭。 也许有人会说,人这一生总不能只为钱活着。 确实,我们深知:人生有很多事,都比钱重要。 可是当你没钱的时候,真的会明白很多。 真正成熟的人,往往都有存钱认知,他们不仅具备危机意识,对未来也有更理性的规划。 自媒体人@谢良辰讲过自己的故事。 刚毕业时,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广州某杂志社,试用期工资2200,正式工资3600。 工作第三个月,因为急性阑尾炎住院,出院后全身上下不到200块钱,差点付不起房租。 那个时候,他才明白钱有多重要。 后来他拼命想办法赚钱,给单位的报纸供稿,替别人写策划案,把每一笔收入都做了强制储蓄。 在他存到第一个15万的时候,他下定决心辞职,出来创业。 先是给别人写稿,然后组建自己的小团队,给各大平台供稿,后来又成立自己的公司,进行更多业务的尝试。 他说:“我其实已经算过的,就算失败了,卡里的钱也能在广州支撑一年。所以心态一直很从容,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,到现在已经赚到了不知道多少个15万。” 钱真的很重要,但我们不是要提倡大家要活得抠搜,要走极端。 而是现在很多人,宁可花好几百块吃一顿饭,买一件衣服,也舍不得买一本好书自我增值,或报一门课程掌握新技能。 又或者觉得手里没钱,无法接受失败的代价,迟迟不敢踏出第一步,在无形中错失宝贵的发展机会。 可以说,一个人的存钱认知,不仅影响他的抗风险能力。 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,是否有足够的底气实现自我的价值。 我们总是说要逃离“舒适圈”,那逃离的底气是什么呢? 除了对自我能力的信任,还需要的,就是那笔兜底的存款了。 而对于女人来说,对钱的态度,其实也决定她们一生要走的路。 说句很现实的话,女人的安全感,永远是自己给的。 你可以不用很有钱,但一定要能养活自己。 你不一定要省吃俭用,但一定要习惯性存钱。 努力赚钱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,而存钱可以让我们在苦难面前多条路。 哪怕是到了人生低谷,历经世事刁难,也不会自怨自艾。 因为我们已经有足够家底,来对抗一地鸡毛。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: 世人慌慌张张,不过图碎银几两,而这碎银几两,可解这世间万种慌张,保老人万年安康,儿女入得学堂,柴米油盐五谷粮。 这句话,放在任何一个努力打拼的成年人身上,都有无限共鸣。 人这辈子,辛苦赚钱,努力存钱,不是因为爱钱,而是希望: 在父母年老时,自己有能力承担; 孩子需要时,自己有能力分担; 风雨来临时,自己能给自己铺桥搭路。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,存钱和不存钱的人生,真的不一样。 自主投资人艾尔文在《赚来的钱你存了多少》里,分享了自己的理财守则。 有几个生活习惯的建议,也同样适合我们每个人。 1、凡事都要先支付给自己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先付钱给别人,先花再存,先付房租、付各种账单等。 这也是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,穷人越来越穷的根本原因。 但如果你优先支付给自己,不管是学习,阅读,还是健身等等,都能让你慢慢掌握生活的主动权。 2、让每一块钱都有工作 制定一个具体的储蓄目标,把每一块钱的用途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 比如为了自己的婚礼费用,从怀孕到分娩的育儿基金,或是5年内存到30万,作为第一套房产储蓄。 通过可以预见的结果,让我们更有动力达成整个路径。 3、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 留存应急资金,是大多数富人都有的习惯。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至少留存6~24个月的必要生活费,以应对任何突发状况。 最好的方法就是:每个月最少拿出10%的收入,养成强制储蓄的习惯。 4、专注于存下更多的钱 很多人以为,以自己的收入每周喝2杯奶茶,抽2包烟不算什么。 但如果乘以一年52周呢,一年下来就是巨大的开支。 建议做好记账,每月定制预算上限,如果某一项超标了就要削减其他项目支出,把整体预算控制好。 5、一辈子都要远离消费型债务 在网络时代,人的消费行为很容易被诱导。 “生活已经这么累了,要爱自己多一点”“多花一点没关系,早晚都会挣回来的”。 但现实是,大多数人的收入是跟不上消费的,一定控制自己的消费欲和远离炫耀的朋友圈。 我知道很多人下不了决心存钱,是担心一旦开始存钱,就要严苛自己,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。 其实不然。 存钱不等于抠门,而是不浪费,不攀比,不透支。 人到中年,活着真的很贵。 没钱寸步难行,有钱诸事皆宜。 即使当下,存钱不能让我们立马实现财富自由。 但那一点一点攒下来的,是生活安全感,也是我们人生的选择权。 点个【在看】,让我们一起有空多赚钱,没事多存钱! 作者|小嗲 编辑|张敬,两眼带刀混账到老。 主播|亚楠,电台主播。 图片|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 ![]() |
1
![]() 鲜花 |
1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业界动态|屯溪百科网
2025-05-04
2025-05-04
2025-05-04
2025-05-04
2025-05-04
请发表评论